建设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建设规划


郑州工商学院“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十四五”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总体目标

以落实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信息化建设标准为抓手,深入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到2025年,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型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在线服务灵活便捷,“一网通办”深入普及,服务体验明显提升;IPv6规模部署,5G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私有云和大数据平台高度可用;信息系统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高;升级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完善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大幅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组织管理、备课教学、评价考核等水平;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建设原则

学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按照“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改革引领、务实落地、操作可行”的要求,既要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也要结合学校实际确保严谨性和科学性。

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建设前需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在每一个细分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将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必须要做好分步实施的周密计划。

2.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智慧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学校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3.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推进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智慧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4. 用户为先,深化应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一是应用于教育教学,二是应用于学校的管理、科研与生活服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用户为先、注重用户体验,深化应用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效益和用户满意度。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和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维护广大师生权益。

二、“十四五”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及具体内容

(一)实现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全面升级

1. 基础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网出口带宽,提高无线网络覆盖率,对网络线路改造、电路改造,更换陈旧的网络设备。整改网络线路,进一步简化拓扑结构,降低复杂度,减少故障率。建设跨城市的互联网专线实现多校区互联互通。推进IPv6规模部署,信息系统支持IPv6访问,网络支持IPv6组网。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动5G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强无线校园网络建设。

2. 加强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进一步增强对于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提升计算能力、网络吞吐能力及存储容量。统筹规划全校服务器、存储器等核心设备的应用,提高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改善学校数据中心机房条件,升级动环监测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

3. 建设校园私有云。基于超融合架构打造校园私有云架构,解决各类存储设备的整合及容灾备份、数据安全稳定性保障等问题。同时,将前期采购的物理硬件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共享虚拟资源池,实现服务器计算虚拟化。将一卡通、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系统迁移至私有云平台中,在私有云环境运行全院应用系统。

4. 实现校园“一码通”。推行校园“一码通”,基于微信平台打造校园缴费平台,支持学费收取、水电费充值等多种缴费场景,将传统实体校园卡更换为虚拟校园卡。校园“一码通”将电子支付与校园支付和身份认证结合起来,打造校园独立移动支付平台,建设数字认证互联互通互认体系,实现跨平台的单点登录。

(二)推进智慧教学建设

1. 加快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提升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和实习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装备配置水平,保障常用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智能设备应用,推进教室、实验(训)室、实践基地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2. 加强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对学校在线课程平台“爱学教云学院”进行升级,优化平台运行与操作环境,推进校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统筹推进线上试题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校内外服务。通过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推进全景在线智慧课堂教学。

3. 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持续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 推进虚拟实训实验室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学校加大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实验室建设,为学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化环境的支撑。建设数字化、交互式智慧图书馆,为师生带来便捷、生动的阅读体验。

(三)实现管理与服务全面信息化

1. 建设“校省事”服务中心。包括网上办事大厅、流程开发平台、运营监控管理平台、岗位权限管理平台等。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跨部门的业务组织形式,实现所有业务流程网络化服务。全面梳理面向学校、师生、家长和校友提供的管理服务事项,精简归并不同层级、部门的同类事项,规范工作流程,形成办事指南。利用一体化教育服务平台,推动管理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最大程度减少管理服务前置条件、精简流程环节、缩短办理时间。

教务教学方面,各类教学相关的项目申报、学生学籍异动申请、调停课申请、报修申请、教室借用申请等工作流的多终端在线服务。学生方面,通过校务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处理与学生相关的缴费、学业查询、成绩查询等。

2. 行政办公数字化。系统分析日常办公业务需求,明确各项办公业务的内容、流程和需求,逐步实现全流程、全业务线上办公。积极推进视频会议、远程协同办公等新型办公形式,降低成本,提高办公灵活度。推进多部门协同办理的行政办公,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办公流程,提升管理效能。

3. 财务管理系统升级。包括在线缴费接入平台、高校收费管理系统平台、网上缴费管理平台。实现网上报账,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4. 教务管理系统升级。实现交换培养、辅修处理、实践教学、网上选课、资格考试等。

5. 建立校地信息互通机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数据库。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社会治理主体沟通联系,推进服务社会供需信息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四)建成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 制度建设

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明晰各方职责。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关于校园信息安全的制度,对各单位及各单位网站或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等级保护级别认定并据以明确各单位及具体信息安全工作责任人的职责。

2. 技术保障

建立多层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协作体系,为学校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建设中心机房运行监控与保障平台,建设学校数据备份与容灾中心,提升校园网恢复和抗攻击能力。

3. 人员培训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水平。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将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到人,提高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

(五)建成学校大数据服务平台

建设学校大数据服务平台,将学校日常运作、管理与服务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师生的个性化成长。

(六)建设学校统一信息门户

解决学校部分“信息孤岛”问题,集中建设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信息门户,实现分散系统的数据清洗整合和系统单点登录,并以统一信息门户呈现学校基础数据。

(七)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

大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整合教学资源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国家培训、省市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三、“十四五”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化全局性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和可持续运行。进一步重视机构设置工作,明确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领导机构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细化责任,负责信息化建设规划部署、组织决策、资金保障、过程督导、管理检查、绩效考核等工作;明确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职能机构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配备足够的信息化专兼职技术人员,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各项具体技术工作。构建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体系,建立完备的工作体系与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管理,提升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完善保障体系

1. 资金保障:加大信息化经费的投入,设立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

2. 制度保障:进一步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制度,从信息化建设、服务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应急预案等5个方面,制定一套适应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规章制度体系。

3. 人员保障:建立学校、院系、学生“三位一体”信息化工作队伍。根据需要特别设立信息技术带头人岗位,招聘兼具统筹协调、业务理解和信息化布局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定期开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系统用户培训,提高管理意识和技术保障水平,提升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认同感,增加自豪感与积极性。

(三)推动共建共享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寻求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掌握学校在社会融资项目上的建设自主权。